大棚内的一体化设备。
第一批鲈鱼出产。
在柳南区太阳村镇百乐村龙眼屯的银灰色光伏大棚下,巨型陆基圆桶整齐排布,循环水流水槽水声“哗哗”,一尾尾鲈鱼穿梭游弋。9月29日,记者探访该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揭秘其稳定运行的内循环养殖“硬核科技”。
走进园区,不见传统鱼塘的漫滩水域,取而代之的是规整的养殖车间。10个直径8米、深1.7米的陆基圆桶十分醒目。“这是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堪称鱼儿的‘五星级家园’。”该示范园负责人陆美发介绍,养殖尾水会通过管道进入一旁的“水处理中心”,通过微滤机除杂、生化池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再增氧、杀菌,95%以上的水可循环回圆桶。
“单个圆桶的产量抵得上传统一亩鱼塘,用水量仅为传统养殖的十分之一。”陆美发说,传统养殖受天气、水质制约,风险高。而这里恒温洁净的水环境让鲈鱼从鱼苗到上市仅需6个月,单个圆桶一批次能产出3吨鲈鱼,实现全年稳定供应。
与陆基圆桶配套的室外循环水养殖流水槽同样吸睛:水闸放水、水泵抽水形成激流,鲈鱼在水槽中争相斗水。“鱼多动肉质就紧实,这也是我们鲈鱼口感出众的秘诀。”陆美发说。
该示范园去年5月投产,9月首批鲈鱼就供不应求。目前,陆美发正将陆基圆桶增加到200个,棚内“渔光互补”模式为循环系统提供了绿色动能,成为柳南渔业转型的示范样本。
据悉,基地一期投资约2500万元,二期投产后产量将突破600吨。待技术成熟,还将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解决近50人就业问题。
柳南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该区正借力本地优质水源和螺蛳粉产业集群,以“渔业+原料+研学”模式,让科技赋能的“生态鱼”“游”向全国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