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寻味广西·风土
文化中国行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杨灵烨 通讯员 唐影宸
寒露凝枝,桂香未远。儿时秋意渐浓时,咳嗽声起便盼着奶奶的旧陶罐——深褐圆果被掰开投入沸水,黄褐色茶汤滑过喉咙,悄然抚平喉间不适,那缕甘甜便沁入了岁月记忆。直到长大后在中医药店看到“罗汉果”的标签,才将奶奶讲的旧事与这颗果子相连。
罗汉果因其块根形似罗汉而得名,但在永福当地,老一辈却传述着瑶医罗汉的故事:罗汉见村民采藤果泡水止咳,便将这种果子采集回去种植研究,发掘其保健功效广为推广。后人念其恩德,遂以“罗汉果”命名此果。这颗承载着纪念意义的果实,在岭南腹地的广西永福扎下了根,赢得“岭南第一神果”美誉,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纪略》记载,永福是最早人工栽培罗汉果的地区,近400年栽培史在此绵延。
罗汉果于每年中秋节前后开始采摘。今年,永福14.2万亩罗汉果陆续成熟。百寿镇双合村的余代宣家早已忙碌起来,9月采收期每日要采收、分拣、运输和销售数百个果子。“今年种16亩,亩产超1万个,收购价还比去年高!”他擦着汗珠,丰收的笑意溢于言表。
这份喜悦藏着400年的耕耘智慧。永福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从野生种质中筛选优化,经授粉栽培育出青皮果、长滩果、拉江果等品种;加工技艺更从薪柴烘烤迭代至电烤、真空脱水、冷冻脱水、精深加工提取,开发出120余种产品。如今全球70%的罗汉果在此加工销售,永福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罗汉果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产品远销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全县罗汉果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百亿元。”永福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川东话语铿锵。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3.15万亩,产果超15亿个,带动产业人口约2.5万人,主产区果农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这颗果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寒露凝霜,秋燥正盛,恰是品饮佳时。南宋张栻“珍重山僧自煮汤”的诗意,在永福的秋日里鲜活如初:农人间采收圆果,烤房里甜香弥漫,茶盏中琥珀色茶汤氤氲。当凉意漫过窗棂,杯中甘醇依旧温暖。这颗凝天地灵气的果实,既续着古人自然本真的哲思,又盛着今人产业振兴的智慧,在岁月里沉淀出愈发醇厚的甘甜。
下一篇:永福举行罗汉果开摘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