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至30日,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大泳带领科技特派员杨艺玲、莫浩蓝、赵晓美、曾忠文等一行5人,深入灌阳县开展科技帮扶与实地指导,为当地水稻、甘薯两大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首站,科技特派员抵达黄关镇兴秀村红薯种植示范基地。据基地负责人文成发介绍,今年基地推广“水稻—甘薯”水旱轮作模式。该模式通过作物交替种植,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利用,甘薯生长过程中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为下茬水稻积累肥力,实现“种一季水稻、收一茬甘薯”的生态循环。科技人员实地查看甘薯长势,发现部分田块存在根腐病等问题,随即向基地负责人系统讲解该病的识别特征与综合防治措施,指导开展科学防控。
随后,服务团队前往新街镇葛洞村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推广“早稻 + 再生稻”种植模式,该模式实现
一次播种、两季收获,不仅有效节约人力成本,还提升复种指数与亩产效益,成为农户增收优选方案。科技特派员深入稻田,详细察看再生稻分蘖、株高及孕穗情况,与种植户交流生产问题,并针对后期管理提出建议:一是科学水分管理,孕穗和灌浆期田间保持3 - 5厘米浅水层或“干湿交替”灌溉;二是强化病虫害防控,重点防范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及二化螟、稻飞虱等;三是规范收获前管理,成熟前7天断水晒田,为机械化收割创造条件,减少稻谷损耗。
此次科技服务是市农科中心深化“科技特派员 + 基地 + 农户”帮扶模式的实践。下一步,市农科中心将持续完善“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通过定期现场指导、线上答疑、专题培训等形式,为灌阳县种植户提供全周期技术支持,切实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农业提质增效与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