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营商广西·桂在便利
弄潮吧!民营经济·企业探访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岑 琴
9月8日,桂林中山北路的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厂区内一片繁忙景象。搬运机器人在仓库中灵活穿梭,将一件件粮油食品精准分拣至配送车;城市各处的“力源生鲜厨房”门店里,市民正围在货架前挑选着“肉菜不过夜”的新鲜食材。
从1953年国营大米厂起步,到如今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桂林力源不仅实现了70多年持续盈利,更发展成为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产业巨头。
这家企业究竟藏着怎样的“成长密码”?
沿着中山北路的老厂区痕迹,我们深入企业,探寻背后的答案。
初见桂林力源,令人最先感受到厂房的外观,与企业亮眼业绩形成强烈反差:毫不起眼的办公楼和厂房大门,数十年未更换的烫金厂牌,没有华丽的装饰;3层办公楼里,办公室布局紧凑,集团总经办也是4人共用一间,老总都没有独立办公室;办公楼里“合作 创造 共赢”的标语格外醒目,传递着企业的核心发展理念。
“在这里,连保洁阿姨都关心成本管控。”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食品事业部总经理孙雪阳笑言。
2002年,桂林力源完成股份制改革,员工分散持股,真正成为了企业的主人。
没有持股超2%的“大老板”,没有“家族传承”,企业每一分盈利都由员工共享,这种全员共建共享模式,催生出惊人的凝聚力:公司的业务如雨后春笋般, 在饲料加工、畜禽育种养殖、生物科技、粮油食品、新零售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实现了全产业链布局。如今,其产业版图已辐射华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13个省市,共有190余家分公司子公司、160余家生鲜连锁超市。
在桂林市七星区环城北二路的力源生鲜超市,各种生鲜食品琳琅满目,前来选购的顾客络绎不绝。超市里的鸡蛋、猪肉,均来自力源自有的养殖场,确保了产品品质的全程可控。记者看到,店员在招呼顾客的同时,随时整理货架,仔细查看产品的保质期。
“我们一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第一时间下架,顾客投诉,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不用请示汇报。”力源生鲜店店员陶美艳告诉记者。基于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深度绑定,企业对品质的严格把控,使得“品质至上”从口号变成了每个员工的行动自觉。
股权分散带来的,还有公司管理层的极致扁平化。“从超市总部决策到基层执行,层级不超过三级,中层定下来的事,当场就能拍板落地。”桂林市力源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覃杨杨介绍,没有臃肿的管理层级,没有“凡事必请示汇报”的拖沓,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反应更快、效率更高。
走进力源智能仓储中心,如同进入“黑灯工厂”,只见一辆辆搬运机器人在黑暗的仓库里穿梭,依据地面上的二维码导航自动分拣,将货物精准送至配送岛台进行配送。
在数智化转型的浪潮中,相对于办公楼装修、企业宣传等面子工程的“抠门”,桂林力源在关乎效率与品质的数智化建设上,却毫不吝啬。“我们的智慧仓库投入了200多万元,配备了17台搬运机器人,日均处理货品超万件,错误率几乎为零。”智能配送中心主管覃湘婷介绍。
在大米仓储间内,恒温系统将储存温度精准控制在25℃,湿度维持在60%,刚生产出来的大米即被送到这里,确保出厂的每一粒米的新鲜度。
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务实,让企业在成本控制与品质提升间找到了绝佳平衡,让力源在成本控制和品质管控上形成独特优势。
“做一家快乐的、受人尊敬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百年老店”,是桂林力源墙上的另一句标语。
而“受人尊敬”的底色,源于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桂林力源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布局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公司在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南宁市上林县和崇左市龙州县等地成立分公司,整合当地种养资源,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发展模式。近年来,桂林力源助力乡村振兴农产品销售额达2.67亿元,带动脱贫人口1800余人奔富路。
“未来,桂林力源仍计划立足广西、辐射全国,继续深耕全产业链与数智化转型,为广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孙雪阳坚定地表示。
桂林力源的发展故事,恰似一本写给民营企业的“成长手册”:唯有把员工放在核心位置、把品质作为生存根本、把责任融入发展基因,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稳步前行,朝着“百年老店”的目标扎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