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农业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农业项目> 正文

筑牢“蓝色粮仓” 唱响“海洋牧歌”

日期:2025-07-07 作者:佚名 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在位于惠州大亚湾的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中心,种业攻关不断实现突破;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湾区伶仃号”成功下水;潮州市饶平县通过清理违规筏式养殖和实施“木改塑”项目,环保塑胶网箱与重力式网箱已投入生产鮸鱼……今年以来,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喜讯连连。

图片

  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推进。

  耕海牧渔,向海图强。2023年以来,广东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初步构建了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形成了规划引领、政策保障“两大体系”及种业创新、装备创新、产业发展“三大平台”。

  如今,成效已显现:2024年广东海水养殖产量达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十年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同比增长达7.93%,占全国产量近一半,桁架类网箱数量连续两年翻一番,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25亿元、同比增长6.74%,“蓝色粮仓”越建越丰实,“海洋牧歌”越唱越响亮。

  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沿着阳江阳西儒洞河而下,儒洞、沙扒两镇海水清澈、水温适中、海岸蜿蜒,十分适合各类海水鱼繁育。沿线街镇的鱼塘边,来往运输鱼苗的车辆络绎不绝。

  经过30年的摸索与养殖户间的“传帮带”,阳西已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海水鱼苗年产量约33.1亿尾、年产值约7亿元,海水鱼苗数量占全省48.7%,是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从全省看,广东海水鱼类苗种产量、虾苗产量等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优质的种苗,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芯”力量。

  伴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海水种业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如成功突破野生南海硇洲族大黄鱼人工驯养和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在全国率先突破章红鱼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在全国率先突破黄金鲹、巴浪鱼人工繁育技术;潮州饶平海鲈实现省内全流程人工繁育、填补省内空白……

  随着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扇贝“橙黄1号”2个海水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目前,广东已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广东在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上已跃居全国首位,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海水养殖品种创新中心。

图片

  潮州市饶平县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以新型环保塑胶网箱替代传统木质渔排,取得显著成效。

  围绕海水种业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开展海水种业攻关。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中心,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汇聚全国种业创新资源,搭建“拎包入住”式种业创新与共享平台,积极营造“东西南北中,创新在广东”的浓厚氛围,以“业主制”“赛马制”为导向,汇聚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产业技术攻关。

  升级种业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了一批现代化、设施化种苗生产基地,逐步改变了海水种苗企业“小、散、弱”格局,形成潮州、惠州、珠海、阳江、湛江等多个育种中心。

  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对接服务沿海“百千万工程”典型村,无偿为养殖户提供苗种及技术帮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5年以来,累计向全省沿海“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养殖主体、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赠送章红鱼、黄金鯵、海马等优质鱼苗500多万尾。

  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创新引领全国

  深远海养殖,远比常规养殖复杂得多。打造“海上新广东”离不开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产业的强力支撑。

  5月底,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田南村,威立雅海洋环境工业(广东)有限公司基地一片热火朝天,长逾155米、高如9层楼的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全域化网箱型养殖平台“湾区伶仃号”在崖门水道成功下水。

  “‘湾区伶仃号’主要有船体结构创新、自主航行游牧、全程智能养殖、渔旅业态融合四大核心特点。”项目总工程师黄晨光表示,接下来将坚持高标准冲刺后续舾装任务和调试工作,争取尽快交付、投入使用。

  随着全产业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加快推进,近年来,众多像“湾区伶仃号”一样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正在广东沿海铺开。

  如全国首台具备升降功能的桁架类网箱“联塑L001号”和全国最大具备升降功能的智能化桁架类网箱“湛农1号”,经受住了17级“摩羯”台风考验;全国首台风渔融合养殖平台“明渔1号”已下水;等等。

  “养殖业走向深远海,要用工业化思维去做好大型装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兵认为,从科研到应用,广东的养殖设施、养殖装备不断迭代升级。

  这首先体现在广东优化装备技术创新机制,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优化产业科研体制机制,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全产业链技术支撑单位及技术领先企业,瞄准国际前沿领域,启动现代化海洋牧场核心装备与技术创新平台项目,采用科研项目“业主制”+“赛马制”+“创投制”的管理模式,面向国内外公开遴选优秀团队开展行业急需技术攻关。

  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如何规范化发展,是养殖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开展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登记入册的通知》,并于当年11月19日指导“格盛1号”正式获得广东省首本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登记备案证,后者从此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这很重要,给我们吃了‘定心丸’。”珠海格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兵说,此次备案证的颁发,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深远海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装备所有权登记问题,公司可将海洋养殖设备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还能申请海洋牧场装备的金融保险。

  湛江湾实验室开发的具备本地辅助驾驶、自主航行、自主靠离泊网箱、自动投喂功能的无人驾驶智能投喂船投入使用;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所等科研机构着手研发了水下网衣清洗作业机器人……在广东,智能养殖设备快速发展。

  随着网箱建造技术进步和工艺优化,养殖装备建造成本不断降低,如2024年下水的可升降桁架网箱“湛农1号”平均每立方米水体建造成本从过去的1000元以上降至532元,大幅提升了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的经济性,提振了养殖主体参与深远海养殖的信心。

  目前,广东的抗风浪网箱等技术全国领先,已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396个,数量居全国第一。更为惊喜的是,在深远海养殖装备制造方面,在满足本省需求的同时,广东相关技术和产品已经辐射全国主要沿海省份,设计生产的智能型桁架类网箱已在山东、福建、海南、香港等地广泛应用。

  从科研到应用,装备平台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合力筑牢广东“蓝色粮仓”,为唱响“海洋牧歌”提供支撑保障,也为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蓝色动力”。

  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加快形成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个涉及从养殖生产、市场销售到用海管理全产业链的复杂工程,需全链条发力。

  “这里的海很美,空气也很清新,满眼的蓝与绿,晚上还可以看到满天星斗……”来自广州的谢先生趁着周末和朋友来到外伶仃岛,度过一个悠闲的假期。

  在桂山岛附近海域,深水养殖网箱星罗棋布,大小渔船穿梭其中;“澎湖号”“德海一号”等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矗立在海面上,水下鱼儿成群觅食。此情此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出海观光游览。

  滨海旅游为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多元发展机会,广东通过现代化海洋牧场与海上观光旅游等相结合,打造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牧场设施可以和很多产业发生融合,使一个海洋牧场设施产生复合的经济效益。”广东海洋协会会长向辉明说。

  当前,广东正以海洋渔业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为着力点,培育集种业、养殖、装备、预制菜等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打开“粤海粮仓”的新蓝海。

  建设产业园区。湛江市国际水产城、广州市黄沙水产市场转场、汕尾市华润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在湛江、珠海实施金鲳鱼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湛江、阳江、江门、佛山实施生蚝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珠海实施海鲈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3条两百亿级的产业链纵深发展。

  推动港产融合发展。在已创建广州番禺、汕头南澳2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的基础上,2023年以来又启动创建茂名滨海新区、珠海市、阳江市海陵岛—阳西3个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项目和湛江徐闻、汕尾马宫2个省级渔港经济区项目,依托渔港经济区建设落地实施了一系列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等项目。

  加大“疏近用远”力度。2023年以来,广东开展违规养殖清理,推动传统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提速推进“木改塑”,全省累计清拆传统网箱、蚝排超6万亩,推进养殖设施升级改造超5万亩,腾出宝贵的岸线资源,推动渔业绿色发展。

  拓宽市场营销渠道。省农业农村厅指导建立“广东鲜品”农产品公用品牌管理中心,制定现代化海洋牧场产品标准、品牌标准、监管规则。连续两年组织企业到重庆、四川等地推广广东海鲜,在内地掀起广东“海鲜火锅”消费新食尚,打造群众信得过的水产品牌,让“浪越大鱼越鲜”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推动实现海上牧场“优品优价”。

  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39个,初步形成了种苗培育、装备制造、饲料加工、设施养殖、精深加工、公共服务、文旅休闲等全产业链。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业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业参考网 nyck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