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则民谚道出盐碱地的荒芜与贫瘠。榆林市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北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经过多年治理,860万亩流动沙丘全部得以固定和半固定,但150万亩盐碱地因盐碱含量高,大多荒废。
唤醒盐碱地这一“沉睡”资源,向盐碱地要效益,是榆林人多年的梦想。今年年初,由榆林市科技局、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牵线搭桥,宁波大学王春琳、王欢教授团队对当地盐碱地水质进行检测、池塘选址、水质调理等技术指导服务,随后开始在定边县、子洲县、横山区、榆阳区等地开展青蟹养殖试验。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将东海青蟹养殖到陕北盐碱地,实实在在将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青蟹是一种典型的海产品,过去都是在沿海地区养殖。今年6月,榆林市定边县一家养殖企业在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技术服务团队指导下,将青蟹引进自己的盐碱地池塘进行饲养,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大多数青蟹都长到了3两以上。
“咱们陕北地区养出了地地道道的海鲜。”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欢介绍,这里有大量的盐湖,盐碱较重。从成分来讲,含有丰富的钾、钙、镁等虾、蟹生长所需要的元素。“从指甲盖大小养到平均4两到5两,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
李宁是子洲县吉利坪村的一个青蟹养殖户,今年是第一年尝试在盐碱地里养青蟹。他养殖青蟹的这片盐碱地,曾经是村民口中无用的“烂沟沟”。
“盐碱地连庄稼都长不好,怎么能养出海鲜呢?”“在这里养殖海鲜青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当听到要在这多年无人耕种、沟道杂乱无序的盐碱地里养蟹,村民们难以置信。为了让乡亲们接受盐碱地养殖海鲜的理念,王欢把成功的养殖案例分享给他们,把盐碱地养殖技术教给他们,同时,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苗种淡化、改善水质、补充元素……历经波折养育了3个多月后,李宁的养殖池迎来青蟹第一捕。“青蟹不仅在盐碱地养殖成功了,个头还不小,产量远超预期。”李宁开心地介绍,“每亩40斤到50斤肯定没问题,每亩的综合收益约1万到1.2万。总收入比传统水产养殖增加不少。”
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迸发多样生机。“逐步实现了东海青蟹在榆林安家落户的目标。”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姚小兵说,下一步,将继续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加强合作,为榆林广袤的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寻找一条新途径,闯出一片新天地,力争将榆林打造成内陆黄土高原盐碱地水产养殖的先行试验示范区。
盐碱水海鲜养殖兴起不但有效地拓展了海鲜养殖面积,增加了海鲜养殖产量,更是解决海鲜保供的多元化发展高效途径之一。“按规划,今年有一个百亩的示范养殖基础,明年计划有一个千亩的推广应用目标,未来力争形成万亩产业。”榆林市科技局副局长秦凤祥表示,希望通过科技引领、科技赋能,打造“驼城海鲜”城市品牌。
青蟹在陕西省榆林市首次试养成功,让养殖户尝到了甜头,增收致富有了盼头。“青蟹爬满盐碱地”的致富故事也正在这里续写。
下一篇:榆林:横山区“南果北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