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材施教“育”人才。打造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12个,以农业专家实地指导、园区集中科技培训等方式培育高素质农民3032人次,农业职业经理人2421人,遴选推荐“头雁”项目培育对象13人。依托“吉时雨数字农民大讲堂”实施数字技能提升培训2万余人次,针对120名女农民创新开设茶艺、普通话等农商文旅融合课程。
(2)因地制宜“留”人才。围绕县域产业布局和乡村人才需求,搭建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平台3个,落实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保补贴170.29万元、农业职业经理人政策性保险补贴78.92万元;发展家庭农场705家、农业专业合作社936家,将8名表现优秀的高素质农民优先纳入县“人才计划”参与评先评优,累计获评省、市级荣誉33人次。
(3)因势利导“用”人才。挑选51名农技“精兵强将”,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0余次。指导高素质农民建成科普基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30余个,推广优质杂交稻高效育秧、小麦绿色高产栽培等32项先进技术和水稻、小麦等16个优良品种,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全覆盖。(刘如兰 蒋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