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成效,如今已经持续走向攻坚期。
新的一年,群众对空气环境质量有何期待?就大气污染治理,代表委员有何建议?相关部门有哪些新的举措?本期云上会客厅邀请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和群众云上连线,共话大气污染治理。
群众期待:
天天能见到蓝天
2022年11月,昌吉市二六工镇十二份村“煤改气”项目正式通气点火,该村155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彻底告别了用煤炭做饭取暖的日子。
两个多月来,村民黑金娟已经习惯了用天然气做饭,“天然气安全便宜又好用,以后家里再不需要拉煤了,也不用天天打扫灶台和屋里的煤灰了。”黑金娟开心地说。
使用天然气不仅方便、干净,更重要的是“煤改气”是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这几年空气变好了很多,但还是有污染很严重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冬天。希望冬天也天天能见到蓝天!”黑金娟说。
居住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李新文老人也有同样的期待。李新文有肺部基础病,一到冬季雾霾天气,病情就会加重,需要靠吸氧缓解病情。2021年冬季,儿女送他和老伴到海南过冬,老人的病情缓解了许多,但半年见不到儿孙,又让老人饱受相思之苦。老人叹道:“要是乌鲁木齐没有雾霾天气该多好,我们就不用去海南,不用和孩子们分开了。”
委员建议:
精细化科学化治理大气污染
“尽管我区积极采取重污染企业退城入园、淘汰落后产能、‘散乱污’企业集群综合整治、秋冬季节企业错峰生产等一系列措施,但遇到大气扩散条件不佳,依然会产生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刚说,其原因就在于我区能源结构和工业产业布局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区域大气扩散条件不佳时,污染排放量超出区域大气环境容量,造成大气严重污染。
赵志刚委员建议,大气污染治理应朝精细化、科学化迈进,针对不同行业发展情况和技术水平分类施策,让大气污染治理和污染控制更有侧重和针对性,加大对大气污染成因、治理技术的科研攻关力度。我区应以纳污能力来制定排污标准,精细化治理大气污染。结合双碳行动工作部署,推动钢铁、电力、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产能控制规模、工艺要求、污染排放水平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落实产能置换、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
“大气污染治理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用好环境科研人员这支力量。”赵志刚委员说,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开展大气污染相关课题研究,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重点领域科研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兵地联动源头防治综合施策
“在国家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新疆经过不懈努力获得优秀等次。”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处长朱海涌介绍,2022年,我区加快推进大气污染治理,通过加强对大气污染形势分析研判,对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安排部署了三个方面10项具体任务和措施。通过一系列努力,2022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4.6%,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大气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指标计划。
今年,我区将以“乌—昌—石”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坚持兵地联动、源头防治、综合施策,扎实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加快推进天山北麓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对策研究项目成果应用,力争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气。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加快落实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按照区域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减排需求,倒逼天山北坡城市群产业、能源、交通结构实现全面升级和低碳转型。”朱海涌说,今年,我区将加快民用和工业用煤清洁替代,在保障“乌—昌—石”区域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区域内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大力推广“公转铁”运输组织模式,推进准东工业园区、甘泉堡工业园区、米东工业园区等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实施乌鲁木齐、昌吉、五家渠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水泥、焦化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深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深化兵地联合执法。
“我区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还不稳固,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污染深度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持续发力,才能让蓝天白云常驻人间。”朱海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