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农业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基层调研> 正文

全国农技中心制定发布小麦条锈病跨区域 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日期:2022-08-06 作者:佚名 来源:农业农村部网站

  

  

  为加强全国小麦条锈病的综合防控,推进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结合“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条锈病灾变机制与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实施,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组织制定了《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请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技术措施,指导做好防控工作。

  2022年7月20日

  小麦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国家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中心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影响产量最严重的大区流行性气传病害。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种植结构改变,条锈病流行频率上升,危害损失加重,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威胁。为推进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切实控制病害流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与目标

  (一)防控策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策略,以越夏区治理为重点,以越冬区和冬繁区控制为关键,以春季流行区预防为保障,集成创新跨区域全周期防治技术体系,建立小麦条锈病持续治理机制,统筹规划,全面推进。

  (二)防控目标。到“十四五”末,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频率和强度显著降低,一般年份发生面积控制在3000万亩以下,发生区平均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条锈病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率60%以上,实现减轻产量损失,减少防控投入,减缓环境压力,增加种粮收入的持续治理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关键技术

  (一)精准监测和预报技术。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孢子捕捉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条锈病自动化监测体系,在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建立监测预警网络,对条锈菌菌源量和田间发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开发应用早期诊断和预测技术,及时发布预报,指导防治工作开展。

  (二)条锈病菌毒性变异监控技术。小檗作为重要的条锈菌转主寄主,是条锈菌发生有性繁殖、产生变异的重要场所,冬孢子是条锈菌从小麦转到小檗的主要形态。通过在西北关键越夏区和越冬区遮盖小麦秸秆堆垛、春夏季铲除小麦田周边小檗或对染病小檗喷施农药等措施阻断条锈菌的有性繁殖,降低条锈菌变异机率,减缓或阻止新的毒性小种产生,从而减轻对抗病品种的压力,延长抗病品种使用年限。

  (三)降低菌源数量减少传播技术。病菌数量在传播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越夏区种植结构,提高秋播药剂拌种比例,铲除或耕翻降低自生麦苗数量,可减少向外传播的初始菌源量。越冬区和冬繁区,通过加强早期诊断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传入菌源,开展秋冬季和早春“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并开展重点区域药剂防控,减少当地发病面积,降低外传菌源数量。

  (四)不同类型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技术。在条锈病各流行区,根据不同生态区特点和条锈病流行传播路线,合理利用不同抗病基因品种,在不同区域进行布局,建立生物屏障,阻遏病菌跨区传播。越冬区和冬繁区应选择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春季流行区可以选择种植成株期抗病品种。

  (五)跨区域应急防控技术。根据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特点,对条锈病流行快、发生为害重的区域,采取应急防控,开展统防统治。在小麦穗期结合“一喷三防”措施应用,采用针对性的杀菌剂、杀虫剂和叶面肥等,对条锈病和其他病虫进行全面防控,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小麦生产安全。

  三、分区技术方案

  (一)越夏区。主要包括西北、西南地区的甘肃东南部、陇中、宁南、川西北和青海海东,以及云南、贵州等高海拔冬麦区,是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和变异的关键区,其治理的核心是:压低菌源、防止变异和阻遏菌源向外传播。技术要点:

  1.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利用生物多样性技术,在西北、西南越夏关键区实施结构调整,种植油菜、豆类、薯类、中药材、蔬菜、青稞等,既提高经济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越夏区小麦种植面积,直接降低菌源基数。

  2.阻遏条锈菌有性变异。在西北关键越夏区,小麦田周边小檗生长比较密集的区域,通过采取遮盖小麦秸秆堆垛、铲除小麦田周边小檗或对染病小檗喷施农药等措施阻断条锈病菌的有性繁殖,降低条锈菌变异机率,减缓条锈菌新的毒性小种产生速度,延长抗病品种使用年限。

  3.铲除夏秋季自生麦苗。对关键越夏区小麦田及周边自生麦苗,在夏秋季7—9月采取深翻深耕、机械铲除或除草剂杀灭等技术,减少或切断条锈菌寄主,减轻当地秋苗发病,减少越夏区秋冬季菌源,降低外传菌源数量。

  4.优化抗病品种布局。结合当地种植者对小麦品质要求,充分利用品种抗性,推广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加强抗病品种布局规划,采取多抗源品种布局,并注意选择与其他麦区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小麦品种,减缓病菌变异。

  5.推广秋播药剂拌种。在关键越夏区,实施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全覆盖,杜绝白籽下种。应用具内吸传导性的高效低毒杀菌剂,进行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同时,因地制宜推广适期晚播,降低秋苗感染率,减少早期菌源,控制发生面积和程度,有效减少外传菌源量。

  6.实施秋苗期防治。加强条锈病发生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早发现,及时开展越夏区秋苗防治,压低菌源基数,减少外传菌源数量。加强病情信息共享,指导冬繁区防控。

  7.实施后期病害统防统治。春季小麦返青后,根据田间病情发生情况,当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采用化学药剂开展统防统治,控制病害流行危害。

  (二)越冬区与冬繁区。主要包括西南盆地、云贵低山河谷、陕鄂豫汉水流域等麦区,以及陕西关中灌区和渭北旱源麦区。这两个区域是当地和黄淮广大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重要菌源地,也是降低大面积流行强度的关键治理区域。其治理的核心是:压低菌源基数、防止菌源外传,控制后期流行。技术要点是:

  1.抗病品种合理利用。加强多抗源品种布局,增加品种抗病遗传多样性,防止抗病基因单一化。种植与越夏区和春季流行区不同抗源的品种,条件允许时尽量种植全生育期抗病品种。在冬繁区推广小麦与大麦、蚕豆、蔬菜、玉米、马铃薯等其他作物的间作或套作,增加物种多样性。

  2.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对于苗期不抗病的品种,结合防治小麦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选择高效内吸传导性杀菌剂或小麦种子处理种衣剂,实行包衣或拌种全覆盖。同时,根据当年气候条件,适期晚播避开或缩短病菌侵染时段,推迟秋季发病时间,降低冬繁菌源基数。

  3.秋苗监测防治。加强田间病情调查,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发现病情时,及时选择高效低毒的三唑类等杀菌剂,开展“带药侦察,打点保面”防治,减轻对当地秋苗为害,压低春前菌源基数。

  4.春季应急防治。早春依据田间病害发生情况,尽早进行防控,做到“防早、防小”。做好重点区域应急防控和病源阻截,以压减后期病害流行和外传菌源;在小麦中后期,田间条锈病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全面开展普防。

  (三)春季流行区。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以及河套春麦区等大部麦区,是小麦条锈病春季防控的重点。其治理的核心是:早发现、早防治,严防病害大面积流行。技术要点:

  1.推广抗病品种。在兼顾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尽可能种植成株期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注意推广种植与越夏区、关键越冬区和冬繁区不同抗源的抗病品种。

  2.加强早期监测。采用早期诊断、实时监测等先进监测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机制的作用,掌握跨区域越夏、越冬和冬繁区病情动态,加强本区监测,早发现、早预警。

  3.开展科学防治。在黄淮海南部靠近冬繁区麦区,苗期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等措施,控制条锈病早发病田,防止病害大面积迅速扩散蔓延。小麦生长中后期当病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治,控制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流行。

  四、推广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将小麦条锈病治理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小麦条锈病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将防控资金纳入政府预算,落实防控物资和技术力量;要压实防控责任,将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纳入当地乡镇以上各级行政主管的绩效考核指标,提高技术推广保障能力。

  (二)加强监控能力。充分利用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小麦条锈病监测防控体系,在重点发生区建立小麦条锈病系统调查田、定点观测圃,提高病情测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实施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提供技术保障。

  (三)加强技术示范。在病害常发重发区分区域建立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开展当地主栽品种抗病性的监测与评价,制定当地品种引进与淘汰以及种植布局规划;集成推广条锈病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形成适合当地防控技术方案,指导所在区域防控工作。

  (四)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小麦条锈病防控意义、防治意识、防控理念和防控技术等方面宣传力度,树立防病保粮安民意识。加大对基层植保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户的培训,广泛宣传采用跨区域全周期绿色防控技术的先进性。在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关键季节,组织广大植保农技人员、乡村植保员等深入一线,开展防治技术指导,提高技术到位率。

  (五)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探索完善农科教协作推广长效机制,不断研究明确小麦条锈病可持续防控关键技术、关键区域、关键环节;要结合实际,细化技术措施,明确主推技术,确定品种、药剂等使用技术要点,强化技术落实落地,提高防控效果;要推进区域联防和统防统治,达到控制源头区、保护主产区、降低损失率的目的,不断提高小麦条锈病可持续治理技术水平。


  解读:


  

  附件: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gk/nszd_1/2022/202207/t20220722_640532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业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业参考网 nyck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