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石家营村保洁员入户收集分类垃圾。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马坡镇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完善基础设施配备,各村(居)纷纷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创新举措、提高实效,积极开展宣传,并逐步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的闭环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配齐软硬件
家家户户配备分类垃圾桶、村村设置垃圾分类集中桶站和转运站、餐厨垃圾就地化处理设备启用、建设十余个再生资源回收点……马坡镇配齐软硬件设施,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走在乡村的街道上可以看到,每家每户门口都摆着一个“二合一”垃圾桶,左半边是绿色的,写着“厨余垃圾”字样,右半边是灰色的,写着“其他垃圾”字样。“镇里免费发放了分类垃圾袋,除了门口的这个大的分类垃圾桶,还发了两个20升的分类垃圾桶,一个放客厅,一个放厨房,考虑得很周到,用起来很方便。我们将垃圾分类后,拎出去直接投放到大门口相对应的垃圾桶内就可以了,然后保洁员会收走。”石家营村村民胡玉芬说。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马坡镇已形成垃圾分类闭环管理机制。
在垃圾转运站内的餐厨垃圾处理车间,记者见证了餐厨垃圾变废为宝的“旅程”。一辆餐厨垃圾收运车停在了车间旁,垃圾投入卸料箱后,几名工作人员迅速将垃圾分次装入绿色的桶中,称重,倒入投料池内,经过粉碎、脱水、发酵等工艺,最终变成可利用的有机土。“这里每天处理2吨的餐厨垃圾,主要收运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食堂、餐饮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收运回来的餐厨垃圾避免不了夹杂一些其他垃圾,工作人员会再次仔细分拣。”餐厨垃圾处理站的工作人员马秀芸向记者介绍。
各村新举措
石家营村“四部曲”实现垃圾减量分类、白各庄村党建引领推进垃圾分类、向前村开启垃圾分类“1+4+N”模式、泥河村“三个全面”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泰和宜园西区垃圾分类实现“四个升级”……近年来,马坡镇各村(居)积极创新举措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目前,石家营村、白各庄村、向前村、泥河村、泰和宜园社区获评为“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小区”。
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白各庄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红色动力引领绿色发展,让垃圾分类工作行更稳、走更远。面临群众最早“接受难、操作难”的现实情况,全村党员都签署了党员生活垃圾分类承诺书,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并带动家庭成员及周边群众投身垃圾分类行动中,达到“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的效果。村党支部书记单彤说:“为了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我们村还组建了党员、团员桶前值守两支队伍,引导村民正确投放垃圾。”
1支队伍、4个片区、N人参与,向前村垃圾分类形成“1+4+N”模式。自2020年4月起,该村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由党员和志愿群众等近50人组成,针对桶站值守、政策讲解、入户宣传等关键环节,持续开展“党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营造“党员带头、团员接力、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全村189户村民被划分为4个片区,由网格员包片管理。近年来,村民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绝大部分村民已经能够自觉做到“户分类”。
“能够有这样舒适宜居的环境,垃圾分类功不可没。”胡玉芬感慨着石家营村的环境变化。“起初还觉得挺麻烦的,但后来经过四次改革,大家眼看着村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如今再回头看全村人的努力,觉得真是值了。”
宣传入人心
进村(居)、入企业,马坡镇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
4月23日,马坡镇在白各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垃圾分类亲子趣味活动,7组亲子家庭参与其中,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助力顺义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活动中,新时代文明志愿者向参与家庭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强调了垃圾分类投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亲子飞行棋游戏中,家长们投掷骰子,孩子按照点数前进,并回答所停留格中的物品属于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还是有害垃圾。轻松有趣的游戏让大家更好地掌握了垃圾分类知识。
马坡垃圾分类专班联合金马环卫、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各村网格员对村内企业进行检查,查看垃圾分类清运合同签订情况,并与企业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企业、村(居)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马坡镇垃圾分类专班工作人员潘攀说,“我们还组织辖区内物业、村(居)委会垃圾分类负责人到向前村交流学习,学习垃圾分类工作好经验好做法,提高各村(居)实施效果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