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牢牢把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契机,积极挖掘“钱、地、人”潜力,破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步、项目落地、持续发展难题,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区集体经济总收入1334.65万元,较上年增长505.08万元,增幅60.88%,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年收入10—50万元的村11个、5—10万元的村22个、1—5万元的村184个。
一、聚焦“把钱找到”,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步难”。
为了满足干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热切期盼,破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普遍缺乏启动资金的难题,巴州区通过优化环境引导业主出资,紧缩政府开支财政注资,用好政策项目带资,多渠道汇集资金5.8亿元,支持农村集体经济迅速起步,打开新局。
一是内育外引,业主出资发展。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服务部门开展“好差评”测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业主诉求大起底,分层分类限时解难纾困;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采取“村集体+国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模式发展枳壳产业,推进产业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2021年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64家,培养新型职业农民667名、职业经理人45人。按照“三重融合、三区同建”要求,建“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3个,覆盖12个乡镇144个村,带动全区新植中药材2.5万亩,新培育优质果蔬基地3100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2090亩,新建茶叶基地4892亩。
二是强化支持,财政注资发展。把政府财政的支持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有力补充。区委、区政府决定从2021年起连续5年,区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设立扶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资金专户,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率先在全省开展财政投入形成资产产权移交集体经济组织的探索,《巴州区政府投入形成的农村集体资产移交暂行办法》即将出台,沉淀多年的资产确权后将实质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资本。
三是用足政策,项目带资发展。把国家项目的带动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根据集体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提质规范、激活发展、扶持壮大“三个一批”的发展路径,用5年时间批次推进。扎实对已实施中省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的48个村持续跟进;切实提升中央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项目补助资金富村、带民效果;鼓励符合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200万元以下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修订《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让产业扶持基金3580万元实质转化为村集体资产。
二、聚焦“把地盘活”,破解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难”。
为了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选择及项目落地难题,巴州区确立了“道地药材、优质果蔬、生态畜禽、现代粮油”四大立区产业,构建了“三片六区两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让集体土地围绕产业规划转,让农业项目围着主导产业干。
一是充分保障发展用地。在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时,按照实际征收村集体土地面积的5%预留国有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被征地农民安置。增减挂钩指标的1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村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土地,可不办理征地手续,只需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涉及的农用地指标予以优先保障。
二是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改革试验成果的转化运用。依托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抓牢市政府土地流转政策专项审计契机,全面深化土地流转资格审查、经营状况跟踪督查、以及预流转、二次流转、经营不善收储处置等制度,落实农业产业保险、配备产业发展员等举措,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
三是开展撂荒地集中整治。建立村集体撂荒地收储机制,出台《关于推进2021年粮食生产扩面保供的实施意见》《巴州区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九条措施(试行)》等相关文件,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粮油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服务社等服务实体,全面收储撂荒土地,引导适度规模种植有政策补助的粮油、大豆等农作物;立足“枳壳+”发展模式,突出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将撂荒地变成集体、农户增收地。
四是积极拓展土地权能。强化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成果转化,通过向适度规模经营业主颁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证》《农业标准化基地用益物权证》等10余项产权证书近3000本,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全面激活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建立产权评估体系,捆绑各类权证“一次授信多次放贷”,撬动融资3.45亿元,解决季节性资金短缺,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
下一步将持续在宅基地盘活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上深度发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三、聚焦“把人聚拢”,解决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难”。
针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一人难求以及发展信心不足、发展动力不强等问题,巴州区建立集体经济发展目标管理、表彰激励促进等机制,把有思路、能干事、肯干事、干得成事的人吸引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来。
一是纵向“促”。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情况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区级部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及干部职工年度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明确村党组织书记为发展壮大本村集体经济的第一责任人,村集体经济收入与村干部工资待遇和驻村工作人员晋升、调动、工资晋级直接挂钩;村级换届后146名优秀农民工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贡献生力军;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村常职干部培训重要内容,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全覆盖为村常职干部充电赋能;选派200余名干部担任乡村振兴特派员,一对一派驻帮扶薄弱村;《巴州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十二条政策措施》等配套文件即将出台。
二是横向“育”。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义乌-巴州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干部和人才培训4期860人;积极开展人才回引工作,出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激励办法》,先后有大学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20余人回村任职或者创业;率先在玉堂办事处印山坪村探索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试点,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村集体经济谁来引领发展探索路径。
三是正向“激”。细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容错机制,解除发展集体经济后顾之忧;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增速快、后劲大作为村党组织评先定级的重要依据;授予原籍返乡发展集体经济特殊贡献人员“荣誉村民”称号,享受除表决权、分配权、土地承包权外相应集体成员权利;落实“基本报酬+绩效考核+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的报酬补贴制度,允许从当年村集体收入增量中安排一定比例奖励有功人员,确保干有劲头,拼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