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农业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最新时政> 正文

给黑土地“加油”——且看长春市“藏粮于技”

日期:2021-04-15 作者:佚名 来源: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黑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长春市拥有广袤的黑土地,总耕地面积超过130万公顷。长春市用占全国1%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长春市通过配套实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藏粮于技”,2020年推广面积达到750万亩,今年预计将达1000万亩。同时,通过研制新机具、推出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稳定提升黑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秸秆做“被” 大田添“劲”

  “今年,我们合作社的秸秆将继续还田。”惊蛰过后,农安县三岗镇亚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常亚宾开始为春耕做准备。合作社今年流转耕地170公顷,托管耕地560公顷,计划全部采用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用秸秆给土壤做‘被子’,地更‘有劲儿’了。”常亚宾算了一笔账,用了这项技术,每公顷土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500余公斤。

  秸秆还田是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措施之一。为加快推广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2018年,长春市又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该项技术的推广。从2016年开始,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建立了100个100公顷以上的示范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

  这项技术为黑土地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大量的秸秆根茬还田,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据榆树市测算,玉米保护性耕作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2至0.06个百分点。榆树、农安在秸秆还田两年以上的地块可以观察到蚯蚓,增加了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土壤质量。

  搭配“营养餐” 土地“减肥”

  近日,九台区兴隆街道闫家村种粮大户王志千收到了今年的施肥卡。“我家的地咋施肥、施多少肥,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我按照施肥卡买肥料就行了。”

  虽然是个“老庄稼把式”,但王志千过去一直不懂科学施肥。“以前觉得化肥用得越多越好,就铆劲儿往地里上肥。”以往,王志千和很多农民一样,过量施用化肥,“没想到化肥用量上去了,但玉米产量却没上去,土地还越来越‘没劲儿’了。”

  过去一段时间,氮、磷、钾、中微肥等多种肥料混合施用是农民施肥的主要方式,过量施肥现象严重,耕地的各种属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为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肥,长春市近年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长春市各县(市)区陆续承担了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通过土壤样品检测,为农户提供肥料施用的最佳比例和用量数据,并指导农民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养分均衡,遏制耕地贫瘠化。

  除了测土配方,长春市还大力推广深施肥技术,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新型缓控和长效肥料使用面积占比已超过70%,降低了化肥对地下水及地表水源地的污染压力,达到了保护黑土地的效果。

  “海绵田”蓄水 土地不再“渴”

  “我家这块‘海绵田’每公顷比2019年增产了1000公斤,全靠这些混在土地里的黑色颗粒。”榆树市恩育乡农民王铁夫通过视频直播向其他乡的农民介绍增产秘诀。原来,“海绵田”里的黑色颗粒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由有机质、超微矿物质等组成,能让土地获得更强的蓄水、保墒、保肥等能力,同时高产稳产。

  “过去这块地板结得厉害,要浇很多水才能让作物根部吸收。”2018年,恩育乡农业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刘光瑞将吉林农业大学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共同研发的新产品——旱科威“海绵田”技术带回了恩育乡。“这个黑色颗粒和海绵一样,埋进土里后,可以把平日里各种来源的水吸收储存起来,形成‘微型水库’,增加土壤含水量。”

  2020年,王铁夫家试用了“海绵田”。秋收时节,他家的两片玉米地有了鲜明的对比:“海绵田”的一侧,土壤松软、籽粒饱满,经历了几场台风也很少有倒伏;另一侧,玉米部分倒伏,叶片发黄,果穗普遍小。通过测算,“海绵田”平均增产12.4%,最高的可增产30%。

  刘光瑞介绍说:“保护性耕作从表土改善黑土,‘海绵田’从根部改善,再也不怕降雨分布不均了,黑土层增加得更多更快。”今年恩育乡将在保护性耕作的土地上使用这项技术,可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改良弱碱地 变身高产田

  备耕时节,农安县三岗镇永远村农民刘恩海来到自家农田,计划着今年如何增收。“去年绿色水稻的收成让我挺意外,每公顷增收5000元左右,今年我打算多改种几亩水田,将种植面积扩大到4公顷。”

  此前,三岗镇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但受困于弱碱土质,产量一直不高。长春卓然农产品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开发建成了水稻种植基地,并致力于周边土壤和农田的改造,许多农户因此尝到了水稻种植的“甜头”,纷纷将旱田改造成水田。

  旱田改水田仅仅是第一步,关键是要将其变成高产良田。“我们在弱碱地上种了280公顷绿色水稻,都是‘喝’泉水长大的。”基地负责人赵柏忠说,将活水引入农田,可以不断弱化土壤的碱性,增加土壤肥力,使根系环境适合水稻生长,产量稳定、抗低温、抗倒伏。

  几年来,该基地先后改造弱碱地块近百公顷,建水渠、引活水、修耕道……通过耕地改造和“旱改水”耕地质量提升,建成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弱碱良田,土地效能越来越高。


原文链接:http://www.moa.gov.cn/xw/qg/202104/t20210414_6365894.htm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业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业参考网 nyck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