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农业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农业项目> 正文

走中国特色食品安全治理之路

日期:2021-03-03 作者:佚名 来源: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中国自2010年成为最大的食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之后,食品质量明显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持续提高,食品安全态势稳定向好,日益茁壮的中国食品产业正在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运用北斗定位系统跟踪奶源,使用5G传输请北京的专家视频诊断贫困村里庄稼的长势,搭载区块链技术保证每一颗柚子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聪明的国人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最快地嫁接到食品领域,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有了现代科技的推动和保障。 

  “尚德”和“守法”相结合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里,“食品安全”概念从来都包含“food safety”和“food security”两个含义,前者强调食品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后者则与意识形态、战略战术密切联系。不管是《管子·牧民》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还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手里有粮,心里不慌”,都是在强调食物供给(粮食安全)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础作用,对于治国安邦、内政外交的战略作用。 

  在我国即将告别绝对贫困,整体走向全面小康的今天,党和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国家发展规划,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这是食品安全社会治理要“尚德”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中国人食品安全观念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现代食品工业是个庞大、复杂、精密的产业体系,是个汇聚众多学科门类、又时刻运动变化的社会生态。当代我国的食品安全只靠思想教育、道德培养无法保障,必须有严密的法律法规护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早在1995年就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在此基础上,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在同年6月1日正式实施,食品安全依法治理翻开了新篇章。 

  2013年12月,在当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正是秉持“尚德守法”、德法兼施、标本兼治的治理思路,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形势迅速好转,基础不断巩固。 

  行政监管和社会治理相结合 

  《尚书》中就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政务建议,贾思勰《齐民要术·序》称“舜命后稷,食为政首”,又把这一理念和治理模式推到上古五帝时代。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把管理粮食生产、保证人民食品安全作为施政者责无旁贷的政务责任之一,放在诸多政事的核心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不管是先后设立粮食部、农业部,还是专门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及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中把食品安全管理职能赋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都延续了自觉承担食品安全治理的政府责任这一古老传统,承担了食品安全监管的使命任务。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也是多年来形成的共识。《食品安全法》第一章明确提出,“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在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监管责任进行严格规定的同时,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权利、义务又做了详细说明,并要求“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政府领衔,社会共治,显示出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坚持这一正确方向和道路,是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也是新时代的召唤。 

  弘扬文化和发展产业相结合 

  我国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有丰富多样的食材,有各种各样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是名副其实的食品大国。饮食文化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业内公认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非法使用添加剂、食品欺诈等。这些食品安全风险因素主要靠标准的制订和坚守来控制,和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以及生产工艺、食品品种等,没有直接的冲突。近些年,我国食品供应水平快速提升,品种日益丰富,标准日益严格。食品的总体合格率大幅度提升,绝大多数食品的合格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乳制品合格率甚至数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食品安全状况明显进步,儿童发育状况越来越好,全体国民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虽然让监管工作头疼的“小散”仍然存在,“乱低”却有了根本扭转。 

  食品安全治理实践告诉我们,中国的食品安全非常必要也完全可以从本国实际出发,兼顾高标准和多样性,既能保证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和健康营养,也能弘扬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 

  吸纳就业和提升素质相结合 

  我国有几十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小作坊,有各种类型的食品经营企业,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工作的人员有数千万。如果说就业是民生之本,那么对中国来说,食品就是就业之本,是基础的基础。食品安全治理必须要面对这一基本实际,要从这一基本实际出发。 

  由这一实际和特点所决定,对从事食品生产的普通劳动者的专业培训、科普教育既非常重要,又非常困难。所谓重要,一方面是因为食品行业供应中国人每天所必需的饮食,既要充分,又要安全,这些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另一方面是因为食品行业门槛低,从业者众多,且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小微企业,吸纳的就业人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通过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科学素养,直接补上了国人文化科学水平的短板。所谓困难,是因为食品行业链条太长,点散人杂,用传统的方式难以组织。我们应切实认识食品行业在民生就业方面的基础作用,避免盲目模仿其他国家的模式简单化合并、裁撤,也要大力加强对食品从业者的食品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注重用新技术、新渠道、新方式传播新内容、培育新业态、创造新岗位。 

  科技赋能和万众创新相结合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时代。当某个产业或企业运用互联网理念、工具或技术时,哪怕是一个具有千百年历史的古老产业,也会生机勃发,迅速驶入快车道。早在宋代,中国人就发明了豆酱,成为中餐的重要调料。但直到一千年后的今天,“老干妈”辣椒酱才插上网购的翅膀,飞向全世界,被网民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地运用于全产业链,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一道风景。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激励下,借助科技、资本、体制机制的力量,中国的食品产业进入了创新的爆发期。从远程养殖到智慧农业,从太空育种到沙漠种稻,从卫星定位到数码溯源,从智能仓储到冷链配送,我国食品产业在农地不断减少、环保约束趋紧、人口持续增加、标准日益严格的情况下,靠科技创新走到了世界前列,为全面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近年来,不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运用区块链技术锁定问题食品生产环节,运用大数据排查和预测问题食品,运用人工智能监测学校食堂、餐饮后厨,在诸多新技术应用上推动了智慧监管。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治理之路正散发出勃勃生机。(中国经济网总裁 王旭东) 


原文链接:http://www.hljagri.org.cn/rdgz/ncpzl/202008/t20200828_807481.htm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业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业参考网 nyck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