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农业参考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最新时政> 正文

划归300亩野放基地,沪郊的獐有了“新家”

日期:2021-03-03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在松江叶榭镇,上海规模最大的獐扩繁基地,近日完成了首批獐的野化过渡研究,10只獐离开原来的“家”,进入新划归的300亩野放训练基地,也为更好地回归本土自然环境做准备。野生动物的保护事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经过多年有效保护,獐如今在上海实现种群恢复。

    □记者 贾佳 通讯员 李谆谆 

    獐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上海本土物种,却在100年前“消失”。记者了解到,19世纪80年代,獐曾广泛分布在青浦、奉贤等地,后由于生境破坏和过度捕猎,自上世纪初绝迹。

    这片位于黄浦江源头的生态涵养林,是松江林业部门作为样板开发的近自然混交林,也是獐的生存家园。松江区林业站分管副站长蔡峰告诉记者,2006年上海市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狗獾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意在形成本土物种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填补因人为因素破坏的空生态位,维持和恢复上海地区自然生物多样性。

    从2009年基地引进了第一批40头獐,如今,这里已经扩繁至近80余头,高峰时达到200头左右,并成功引种至上海市其他区域。

    首批进行野放训练的“先遣部队”,是从原来的繁育基地,按照公母比例进行遴选的。“通过繁育基地保持种群数量稳定的同时,恢复野生种群是野生动物保护最终的落脚点,而放归自然环境之前的野放训练是实现野生獐种群的关键步骤。”蔡峰说,经过严格遴选,最终从现有80余只獐中挑选出10只,组建了这支野放“先遣队”。

    为了保证10只獐的顺利野放,研究基地主要通过安装公共视频设备和跟踪监测项圈,在不打扰的情况下,观察放归个体的活动状况,对它们的行为、活动特征等全天候监测与跟踪。“通过观测,了解獐的栖息、觅食习惯,了解它们是不是适合这个环境,从而为真正野放的生境选择作参考。”蔡峰说。

    将一定数量的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可重建或复壮野生种群。为提高野放的成功概率,松江区林业部门在原来的繁育基地南面,规划建成了300亩的野放训练基地。相比原来的繁育基地,目前,这称为“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的地方,不单是面积上的扩张,而且是对原来功能的补充完善,突出了基地对獐的野化训练功能。基地内模拟自然生长环境,通过投放一定比例的公獐和母獐,种植食源性植物,脱离人工饲养等措施,实现獐回归自然前的野化训练。

    “我们用了多年时间来恢复獐本地种群,可能还要用更长时间,让獐真正回归家园,而不是让它们一直生活在围着栏杆的繁育区里,这是我们保护工作者要做的。”蔡峰说。

  


原文链接:http://nyncw.sh.gov.cn/mtbd/20210303/26603f0b5a91480486712cc1f80d655a.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业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业参考网 nyck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