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穿行于临桂区的乡村之间,不难发现,移风易俗的新风正悄然改变着村庄的面貌和村民的生活:在六塘镇岚岩村,曾经象征“风水镇煞”的照壁,变成了绘有八段锦的文化墙;在会仙镇沐宦头村,村民自筹资金成立旅游公司,打造“玻璃田”景区;在中庸镇泗林村,40多年来走出了238名大学生,“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近日,记者走访临桂多个村镇,深入探访当地推进移风易俗的生动实践。通过与村干部、村民面对面交流,真切感受到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带来的深刻变化。
沐宦头村:红白事简办,文明新风润民心
“以前办一场白事,光请‘八仙’抬棺就要花两千多,还要管好几顿饭,花费大、负担重。”沐宦头村理事会成员梁明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我们用音响播放哀乐,不请乐队;晚上不搞夜宵,亲友吊唁只需一杯清茶、一点瓜子水果。每家办事都按统一标准来,省心又省钱。”
这一变化,源于村里推行的红白事简办制度。2019年,沐宦头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同步组建由各家族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2024年村里推行移风易俗“五个统一”,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礼金一律50元,菜金控制在每桌400元以内,桌数不超过15桌。
红白事简办只是沐宦头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文明新风吹拂下,不仅村民负担减轻了,整个村庄的环境面貌和人文氛围也持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近3年来,沐宦头村每年都有三五个年轻人回乡创业。“家乡变美了,机会多了,谁还愿意在外漂泊?”返乡青年崔有松告诉记者,原来他在桂林市区当厨师,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2022年便决定回来开办农家乐,如今年收入相当可观。
岚岩村:拆照壁建民宿,“风水墙”变“风景线”
岚岩村以拆除风水照壁为突破口,推进移风易俗。据了解,村内原有33处照壁,多为“风水镇煞”而设。2021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工作小组,通过“村民自拆+集体帮拆”模式,拆除32处照壁。
“村里所有的照壁我们只保留了一处。”村委委员彭路军介绍,村里将一处位置较好的照壁改造为八段锦文化墙,绘制养生图谱、健康常识,成为宣传文明新风的窗口。此后,村民们不再热衷风水玄学,积极投身生产创业,将拆除后的空地整合利用,打造民宿集群,发展文旅产业。
这一转变不仅美了村庄,也富了村民。“原来这些老房子闲置着,有的都快塌了。现在租给旅游公司,每年租金5万元,村民直接分红。”一位村民高兴地说。随着民宿产业和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显著提高,村容村貌也同步提升。“现在村里烟头都看不见了,三岁小孩都知道垃圾要丢进桶里。”彭路军说,“环境好了,游客多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
泗林村:励志会重教,牌匾胜过红包
“我们村不比谁家钱多,就比谁家牌子多。”泗林村党支部书记李乔送对记者说。他口中的“牌子”,是村里为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订制的“光宗耀祖”牌匾,这已成为泗林村崇文重教传统的重要象征。
据了解,自恢复高考以来,这个800多人的村庄先后走出238名大学生。每年8月,村里都会隆重举办励志会颁奖仪式,为金榜题名的学子颁发牌匾和奖金。“奖金虽只有两三千,但那块牌匾是无价的荣誉。”作为励志会发起人之一,80多岁的退休教师李永富感慨地说,“如今在村里,家家都以门前能挂上这样一块牌匾为荣,比学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
除了激励学子,泗林村还将家风家训融入日常。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特制的家训门牌,“诚信经营”“勤俭持家”“尊老爱幼”……这些由村民自己提炼的话语,成为日常行为的准则。此外,村里创新实施“励志会+积分制”,建立生态文明积分超市,引导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等积累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这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养,更逐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李乔送说。
走访发现,岚岩村、沐宦头村、泗林村虽然推进移风易俗的具体路径各异,但都凭借扎实而创新的实践,取得了改善乡风文明与推动乡村振兴的双重成效。这些探索不仅切实改善了村容村貌与村民生活,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桂经验”,为更多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这三个村已成为临桂区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持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记者手记:
移风易俗,表面改的是习俗,深处变的是人心。临桂区以简办红白事、破除迷信、乡村旅游、崇文重教等“小切口”入手,通过文化重塑、产业赋能、群众自治,实现了乡风文明的“大变革”。这不仅是一场环境的整治、习俗的转变,更是一次思想的解放、发展的升级。
如今,走进临桂的乡村,照壁不再是“风水镇煞”的布置,而是文化的窗口;民宿不仅是住宿的场所,更是致富的路径;积分不只是一串数字,更是文明的尺度。在这里,移风易俗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行动,绘就出一幅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