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砦仫佬族乡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乡,也是柳州市唯一的“三大革命老区”。古砦总人口3.7万人,有1144户脱贫户、139户监测对象。近年来,古砦以党建为引领、以智慧化为支撑,探索“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双轨并行的防返贫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崭新活力。
党建领航,品牌赋能情感扎根
古砦将防返贫工作列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构建出四级责任体系:党政主要领导遍访监测对象,班子领导、村支书、第一书记包村负责,村“两委”干部分片包干,帮扶干部精准到户。
“每一次进村入户,我们叩开的不仅是群众的门,更是群众期盼的心。”乡党委书记邱威围深有感触,防返贫,既要早发现、早干预,更要让政策带着温度落地。
党建品牌与产业振兴深度融合,静默生长遍地开花:大户村以“党旗引领·稻香枫韵”为抓手,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党员带头示范优质稻种植、肉鸽养殖,联动红枫旅游,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云峰村以“先锋聚力·红旗云峰”为旗帜,发动党员投身治理与帮扶,凝聚起防返贫的强大合力。
线上智防,让科技接地气有温度
“在家用手机扫个码就完成申请了!我们夫妻及时获得了帮扶。”9月8日,龙袍村脱贫户邓国成连连发出感慨。
今年初,他与妻子先后查出身患重病,妻子做手术花了3万多元,家里一下就因病陷入困境。他通过网上申请很快获得了政策帮扶,8月中旬他去做手术,3万多元医疗费只需要自付1000多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为破解“人找政策”的难题,古砦打造出一套“数据驱动、高效响应”的线上智慧防返贫体系:创新推行“码上办理”机制,一个二维码联通了“一户一码”与“防返贫e申请”,政策查询、救助申请、进度跟踪“一码通达”,覆盖全乡1200余户脱贫与监测家庭;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帮扶救助直通车”窗口,推行“一次受理、双向研判”联办机制,实现防贫帮扶与社会救助“两项政策衔接并轨操作”,打造出“农业服务+精准帮扶+社会救助”高度融合的“一站式政砦办”服务模式;整合医保、教育、民政等10余个部门数据,搭建大数据监测平台,设定“医疗自付超1.5万元、教育年支出超8000元”等预警阈值,数据一旦触发红线,系统会自动生成风险名单,推送给对应网格员。2025年以来,该平台已精准识别社会救助对象58人、纳入监测对象73人,预警准确率达100%。
“系统一响,我们就上门。”龙美村党支部书记覃乙山回忆,今年5月,平台监测到脱贫户莫贵庄家庭支出暴增。他和村干部第一时间上门核实,不仅协助他申请了教育、医疗补助,还帮助他解决了女儿的就业问题,化解了返贫风险。
“群众跑一次,事全办好,是我们的初衷。”乡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林如春说,古砦“线上网络化”智慧防贫系统,不仅打通了跨部门数据壁垒,更连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线下实帮,枝叶关情多元增收
覃舒盛曾任罗峒村驻村第一书记。2024年,他和另外两位驻村工作队员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分享罗垌村农家生活、农民故事,成功让40多户村民的优质农产品走出了大山。
这背后,是古砦“网格化兜底”的扎实举措:全乡划分为135个网格,配备216名专兼职网格员,创新“2名乡直干部+1名村级网格员”联合入户机制,同步采集信息、核对数据,避免“重复跑”。网格员不仅是“信息员”,更是“帮扶员”。
要防返贫,产业是根本。古砦依托“古砦大米”、肉鸽、生猪等产业优势,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脱贫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持续增收。2025年上半年,全乡优质稻种植比例超95%,“古砦大米”带动800余户脱贫户户均增收3500元;肉鸽养殖基地吸纳50余名脱贫劳动力就业,月薪超3000元。
就业、消费、社会帮扶聚合力。由乡政府牵线搭桥,与多家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开发全产业链工作岗位。2024年,举办“送岗到家”招聘会,3人签订长期合同;举办“团结花开・助农增收”展销会,68家单位认购农副产品44万元,获得助农增收款4.3万元,全部用于请脱贫人口打零工、帮助困难群众修缮房屋等。开展“石榴籽亲心连心”企业帮扶活动,2024年以来,4家企业捐赠物资慰问金10.45万元,免费提供鸡苗、肉鸽种苗,带动225户脱贫户直接收益超65万元。
联农带农多元增收。企业租赁、土地流转等每年为81户带来租金收益148万元;用活村集体经济资金,2025年发放鸡苗2730羽,惠及68户。
“从人工走访到智能预警,从单一救助到多元赋能,‘两化融合’不仅筑牢防返贫底线,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党委书记邱威围说,古砦将持续推动“两化”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让防返贫模式变得可复制、可推广,为仫佬山乡铺就一条稳固、温暖、可持续的共同富裕之路。
上一篇:爆单!山野葡萄销路好
下一篇:大棚草莓栽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