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组镜头——前几天,李子柒复出后,连发三条视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美食美景与乡邻……绵阳的乡村生活再次令千万网友直呼:乡村,原来这么美!
再看一组数据——全市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万元的村落达63.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分别达100%、80.8%;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近2600个……
这样村美人和、业兴民富的画卷,述说了绵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这是多年来,绵阳一以贯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守底线、强产业、促和美、抓改革,所造就的新气象。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改变了什么?何以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更好的样子”?答案就在不同视角下绵阳乡村持续上演的蜕变故事中……
从乡村产业的视角看——
绵阳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装满农民的“钱袋子”
2024年前三季度,绵阳一产增加值达到320.75亿元,同比增长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
这样的成绩单得来不易。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稳步发展,农业发展空间有限、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等短板也逐步显现,如何让村民腰包一直鼓起来?
绵阳从创新要素配置入手,通过激活城乡技术、土地、资本要素流动,培育城乡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补齐发展短板。
向科技要动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发展——盐亭县玉龙镇龙门村凤集100万羽高品质蛋鸡智慧产业园内,通过中央输蛋线可实现全自动喂料、给水、清粪、光照等工作;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厅内,工作人员只用轻点鼠标,麦冬基地内土壤酸碱度、大气温湿度、产品采收等情况都一目了然;游仙区魏城镇正加速推进粮食生产托管服务,打造川渝地区最大的粮油烘干基地……
做大产业蛋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绵阳以“改良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为路径,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叫响“绵阳造”农特产品品牌,建成3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和全省唯一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杂交油菜制种面积、产量全省第二;全市已有“绵州珍宝”“羌食荟”“文昌贡”等9个区域公用品牌,拥有16个地理标志商标、1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7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深化农文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入冬渐冷,安州区雎水镇枫香村依旧风光旖旎。当地将资源转为优势,探索推进“乡村产业运营官”模式,民宿、驴友俱乐部、户外营地等一系列带有“枫香IP”的项目落地村子。只今年,村里就成功签约农旅项目5个,带动特色水产、特色研学等创收420余万元。
发展驱动力不断增强后,“成长的烦恼”又随之出现:发展资金哪里来?
2023年9月,绵阳推出全省首个农民住房财产权保证信贷产品——“绵州农房增信贷”,为农户提供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免抵押免担保纯信用贷款,让农村资源从“死权”变“活权”、从“死价”变“活价”。
安州的猕猴桃种植、平武的民宿、江油的生猪养殖……绵阳乡村的各行各业在金融活水的浸润下发芽开花。
从乡村建设的视角看——
绵阳持续激发美丽经济产出能效,创造生活的“好样子”
云雾缭绕的山腰上,蜿蜒却平坦的公路盘旋而上,颇具羌族特色的白色建筑格外醒目,连绵的果树、茶树层层叠叠、接连成片。走进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俨然一幅乡村振兴的“好样子”。
从前的苦日子,不少村民还历历在目——过去,石椅村因为四周高山绝壁合围,交通闭塞,村民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
经过多年发展,村里交通出行得到了彻底改善,轿车、小型货车、旅游大巴车来来往往。石椅村还建成全县首个村级电动车充电桩和充电驿站,铺设了燃气管网。
环境的蝶变成为撬动乡村走上小康路的杠杆:枇杷、精品苔子茶、桐子李等农特产品品质起来了,逐渐走出“深闺”,走俏市场;3月赏花采茶节、6月枇杷节、7月李子节,冬至转山会、腊月年猪文化节等一系列文旅融合的民俗特色活动,令石椅村成了“网红村”……
窥一斑而知全豹。
摸清农民想什么、农村缺什么,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这一学习“千万工程”的启示,指引绵阳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
绵阳的乡村不止美在一时。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实施村社“五清”、场镇“四定”、城区“四化”的基础上,聚焦道路、饮水、教育、医疗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投资42.58亿元实施乡村振兴“八大专项行动”,让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健全、更加均等。
绵阳的乡村不止美在一隅。在加快建设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的同时,示范引领建设更多具有巴蜀韵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有奔头、农民有劲头。
经过多年不断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许多传统的村庄风貌环境华丽蝶变,不仅成了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还聚合了土地、资金等资源,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
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绵阳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3个传统农业文化纳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从乡村治理的视角看——
绵阳千村千面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打好发展的“奠基石”
推动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需要靠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来实现。
多年来,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过程中,绵阳健全治理体系、建立智慧治理、提升乡村乡风文明,让乡村创业干事的热情不减,让乡村和谐共富的氛围更浓。
做实做细党建工作。安州区桑枣镇民宿产业的招牌打了出去,怎么集中管理?当地成立“桑枣民宿协会党支部”,精选优秀党员对全镇民宿开展分片服务指导,提供经营咨询、景观打造、服务提质、金融信贷等支持,大大激活文旅发展动力。
增强自治“智”治能力。涪城区下龙溪村以“数字化手段”切入,在“川善治”小程序上,可以看到村子“书记会客厅”“积分制”“村民说事”等10个功能板块,通过电脑屏和手机屏的互通共享,实现对村民的服务和管理。如今,像下龙溪村这样入驻“川善治”乡村治理平台的乡村,全市已有1695个,三星级以上村庄330个,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还激发了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让村民有事早知道、有事好商量。
提升村民参与热情。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镇渭沟村,每季度“雷打不动”举行“家家美”评比积分兑换活动,村民们聚在一起,查看在环境卫生、参加公益活动等方面获得的积分,现场兑换洗衣液、牙膏等日常生活用品。
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正是在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绵阳逐步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以来,全市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完成第一、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复审。
观念一变天地宽。因地制宜的乡村治理机制,不仅助推着基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重塑着绵阳村民的新面貌。
兴教育、立乡约、传家训、除旧弊、办赛事……一项项关乎发展的“内核”强起来了,乡村“风景美”与“风尚美”相协调。
不久前,2024年全国秋季“村晚”绵阳市游仙区示范展示活动在魏城镇铁炉村精彩上演,村民聚在一起排练节目、欣赏表演,既提升了文明素质,也推进了移风易俗。村民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有了,精气神也好起来了。
新征程上,绵阳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铆足干劲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苦干实干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壮美画卷,努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不妨来绵阳走一走,亲身感受这里乡村振兴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