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季,走进钦北区那蒙镇,处处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近年来,那蒙镇践行“产业富民”理念,厚植生态家底,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巧做绿色产业文章,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综合种养:打造产业“新链”
正值百香果飘香时节,在竹山村的“蚯蚓+百香果”混合种养园里,成熟的黄金百香果随风摇摆,养殖户张大哥正在抓广地龙,然后装箱快递到顾客手中。
据张大哥介绍,广地龙俗称“蚯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氨基酸含量高,具有止咳、平喘、清热等功效。目前基地内广地龙的养殖面积约6亩,每亩能产250公斤,每3个月可以收获1次。除了线下销售,他还在“拼多多”设有销售链接,线上每公斤价格在86元左右,每天能销售15—20公斤,供不应求。基地除了地下养殖蚯蚓以外,地上还种植 “钦果9号”百香果,1亩地大约能产出果实1500公斤,市场价格稳定,1年能采摘4—5次,综合收入良好。
“蚯蚓+百香果”混合种养模式盘活了竹山村的土地资源,蚯蚓所生产的粪便可以为百香果提供天然肥料,百香果藤形成的绿色大棚可以为蚯蚓遮阳保湿,二者实现了生态循环。对此,那蒙镇竹山村支书陈坚说:“今年我们正在努力优化产业结构,以‘种百香果+养殖蚯蚓+在线销售’模式为突破口,计划承包更多土地推广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从而带动我们周边的老百姓去养殖广地龙,实现联农、兴农、富农的效果。”
特色苗木:点燃增收“引擎”
走进那蒙镇特色苗木产业核心示范区,满眼翠绿,生机盎然。当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照射到湴山村,种植户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到苗木种植基地铲起沃柑苗,有序摆放等待整车装发,脸上洋溢着喜悦。
致富带头人黄东滨分享道:“到了秋天,沃柑苗可以上市了,最近每天都能卖出上千棵。我们的苗木种植管理比较科学,品质良好,在市场上销量比较可观。”
近年来,那蒙镇大力发展特色苗木产业,成立钦北区苗木产业人才驿站,通过“人才编组进站”引进29名苗木专家人才,培育20余名乡土人才,带动湴山村种植户年育苗超过600万株,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万元。特色苗木夯实了那蒙镇丰收的产业基础,绘就了生态共富的绿色画卷。
白玉丝瓜:收获致富“甜蜜”
走进那蒙镇板选村的白玉丝瓜园里,一排排整齐的棚架上,翠绿的藤蔓如同瀑布般垂下,一个个长条饱满的白玉丝瓜挂满枝头,独特的香甜味弥漫在整个瓜园中,瓜农穿梭在藤蔓间,采摘着成熟的白玉丝瓜。
据了解,板选村的瓜园种植白玉丝瓜40亩,该品种具有甜度高、口感爽脆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种植户韦大姐说:“目前瓜园的白玉丝瓜一年可以采摘2季,每季产量可以达到2500-3000公斤,价格达到3.6元/公斤,收入比较可观。”
目前,板选村因地制宜发展白玉丝瓜产业,其种植周期较短、投资较少、见效较快、销路较好,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帮助种植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稻浪滚滚:绘就如画“丰景”
进入十月,那蒙镇硃砂村、屯里村、竹山村、六马村的稻谷早早进入了丰收季。秋风吹来,稻浪翻滚,一片片金黄稻田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明快的田园画卷,预示着又一个丰年正在到来。
清晨初晓,村民们有的准备好镰刀,有的驾驶着中小型农用收割机械,在稻田里忙着收割水稻,抢抓晴天晾晒稻谷。村民陈大哥在自家庭院用犁耙将稻谷摊开晾晒,满脸喜悦说:“得益于科学选种和种植,今年的水稻收成挺不错的,这些稻谷足够满足我们一家五口人的口粮,而且还有剩余喂养鸡鸭。”
依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那蒙镇晚稻种植面积大约19000亩,粮食产量预计较去年稳定增长,确保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产业兴、乡村美、人民富……如今那蒙镇乡村振兴步伐越来越坚实,成果越来越明显,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