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黑龙江省确立了加快打造全省中医药千亿元产业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扶持举措,强化“五大体系”建设,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增长,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四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寒地龙药”产业已经成为实现农民致富、拉动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强化生产体系建设。立足“三全三链”发展思路,通过壮基地、兴加工、活流通、育品牌举措,中药材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以来,省财政统筹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14.52亿元,撬动社会工商资本150多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四项指标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刺五加、人参、紫苏、板蓝根、平贝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省级主推品种刺五加种植面积152万亩,是2018年的11倍。新建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个,省级良种繁育基地26个,县级247个,建设高标准工厂化育苗基地5个。重点打造方正林业局、东方红林业局、庆安等9个刺五加基地,建设桦南紫苏、铁力平贝等42个专品种示范县。打造平贝、五味子、赤芍等品种和庭院种植以及休闲农旅等专业村267个。
强化加工体系建设。全省新、改、扩建初加工企业216家,初加工能力达到39.7万吨,是2018年的9倍、29倍。全省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47家,老字号中药企业17家,全省中药企业年销售过亿元品种突破30个。拥有6677个药品批准文号和哈药、葵花、珍宝岛等全国知名品牌。大力推进招商引项,2023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共签约项目37个,签约额141.99亿元,先后引进了修正药业、国药集团、华润三九等企业进入龙江。主要产品市场份额全国领先,哈尔滨康隆药业炎宁糖浆占全国100%、小儿咳喘灵占全国84.56%、口服液强力枇杷露占全国63.99%;瑞格制药精杞参胶囊占全国100%;葵花药业护肝片占全国93.87%。
强化流通体系建设。打造集种植技术服务、在线交易服务、种植电子台账、智慧云图于一体的“龙药云”数字化智能平台和寒地龙药数字化管理交易平台,建设刺五加、板蓝根数字合作社6个,注册用户达到3550户,累计交易额突破5.2亿元。发挥三棵树、苇河等老市场,通河县、梨树区等新市场共13个集散地市场作用,联通“伊药云”和“龙药商城”,拓宽流通渠道,龙药商城电商平台已集聚药企300多家、合作社400多家,已达成交易金额4000万元。全省建设晾晒场426个、仓储库457个、烘干室321个、冷藏库120个,比2018年分别增长3.3倍、6.2倍、6.6倍、3.1倍。2022年中药材进口数量2300吨,同比增长217.8%。大同区板蓝根年调集出货量3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是东北地区最大的板蓝根集散地。
强化科技体系建设。建立省级协同联动创新体系,组建产业发展、种业创新、植保3个专业委员会和19个单品种专业委员会;建立产业联盟1个,产业协会6个,初步搭建了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出版和编辑《黑龙江中药材栽培技术》《黑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手册》等15本专业书籍。落实省级中药材标准化技术集成试验示范项目5项,建立病虫绿色防控示范78项、水肥一体化示范79处。发布《黑龙江省道地药材目录》62种。全省共有省中医药大学、省中医药科学院、东林、黑大、东农、农科院等10余所科研院校设有中药材关联学科,有国家级、省级实验基地20余个,在寒地中药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DNA指纹测序、体胚工程化繁育、刺五加对抗辐射损伤等方面研究全国领先。黑龙江省道地野生药材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目前是全国唯一的省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平台,齐齐哈尔市建成了全省唯一省级中药材专业检测机构——黑龙江省中药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强化品牌体系建设。创设并力推全省首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寒地龙药”,全国知名。打造庆安刺五加、天问山黄精、桦南紫苏等区域品牌163个。共有林口黄芪、汤原五味子等2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起,累计举办46场节会活动,其中2023年全省共组织30个国际、国家、省级等系列节会、展览会和论坛等特色活动,广泛宣传推介“寒地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