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果’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果’,是一条通往乡村振兴的生态农旅特色之路。”又到一年采收季,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盛龙来到仙游县度尾镇,在原产地了解文旦柚的种植栽培历史和文化,兴致勃勃创作了起来,“挖掘莆田‘四大名果’的传播价值,助力乡村文化经济新发展”。
仙游县是千年古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以李耕、李霞、黄羲为代表的仙谿画派。少年时,郑盛龙就开始接触绘画,1980年考入仙游师范学校,后又考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说有万里山,隔阻两地遥。不需见面,心中也知晓。”郑盛龙离乡30余年,在外时常会想起家乡的风物,便以莆田“四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和文旦柚作为题材,进行国画创作。
郑盛龙说,历史上,南方并不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因此,在中国画的花卉类、果蔬类题材中,莆田“四大名果”并未有过创作的先例。于是,他决定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启了长期摸索的道路。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的艺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郑盛龙经常提及的一句话。郑盛龙生于木兰溪畔,也长于斯。“荔林水乡”滋养了他,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荔枝是郑盛龙心中的故乡,也是他永远的牵挂。“枝头累累垂佳果,七月莆阳处处鲜,若是请君尝几粒,木兰溪畔久留连。”从这首自题诗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荔枝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情意。
“每当绘画荔枝时,就会想起小时候跟同伴爬树的场景,这时的创作状态是很亲切的。”郑盛龙说,他用水墨点染树叶,用泼墨渲染果实,用古拙的涩笔将枝干一笔勾出。他笔下的荔枝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无不躯干苍劲,树叶婆娑,色泽圆润,蕴含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郑盛龙还有一项自己独家的秘诀,即“有情同共鸣”。他说,为何“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读来动人,正是因为“三人”一词让月、影子和人成为对等的“生命体”。在画文旦柚时,他也会通过想象,与其平等对话互动,让那一刻的“文旦柚”鲜活起来,便能更好地融情于画。
这些年来,郑盛龙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广阔胸怀,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追求,以精品佳作致力于“四君子”的文化传播。
写意注重传神,是中国画的本质特征。郑盛龙将莆田“四大名果”统称为“四君子”,以象征寓意赋予美好祝福。其中,枇杷为提拔向上之意、荔枝为大吉大利之意、龙眼为长寿益智之意、文旦柚为团团圆圆之意。“这些美好的寓意不仅能更好地传达家乡文化意蕴,还能让家乡人民的风物情感得以升华,赢得更多人的喜爱。”郑盛龙如是说。
“创作受时代和个人体验影响,每一次画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郑盛龙表示,今后还会继续创作“四君子”,“我的心愿就是通过不同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莆田‘四大名果’,从而推动家乡特色农业发展”。
10年前,在一次国际交流中,郑盛龙的“四君子”画作深受外国人喜爱。“看到中国水墨画受到国际友人的追捧,我真的很是高兴。”郑盛龙说,绘画让他有机会传播家乡的“四君子”文化,让“四君子”文化在国际上走得更远,为打响莆田“四君子”品牌贡献画者力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