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村,曾经臭气熏天的“废品收购村”,而今的“人居环境示范村”;许厝村,曾经让过往行人要掩鼻而过,而今房前屋后绿意盎然的小花园;新圩社区,曾经的边角地、闲杂地,而今的居民惬意休闲口袋公园。变的是人居环境、社区景观、幸福指数,不变的是主动作为、深耕细作和久久为功。
近年来,厦门市翔安区从人居环境整治这个“小切口”入手,坚持党建引领、机制创新,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出了一种全链条、常态化、可复制推广的人居环境治理翔安模式,描绘了一篇乡村振兴的恢弘“大文章”。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老许,这六项是可以摆放在房前屋后的物品,要摆整齐来;这七项是不能摆而且必须清理的物品;这八项是必须拆除的违章搭建建筑物、构筑物……”村干部这样提醒许厝村的居民。
这就是翔安区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著名的“六必整、七必清、八必拆”清单。带着这份细致的“678清单”,翔安的镇村干部走遍村厝宅基,深入背街小巷,用脚步丈量村庄,开展“扫村”行动,对照清单,对存在的问题种类、范围、数量进行逐一登记,实现问题清单化,而后按单销号。
在整治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号召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在党建引领下,173名处级干部挂钩村居指导推动,发动1.2万名党员积极参与、4.6万名群众投工投劳,凝聚各方合力,催生了强大的战斗力。
从“单兵行动”到“联合作战”。镇村干部、执法等单位人员组成联合攻坚组,聚焦重点整治村,全力突破重点疑难问题,实施彻底整治。
从典型引路到行动自觉。每半月选择好、中、差3个村居召开现场推进会,交流经验、共同提升;组织群众代表到示范村参观体验,激发大伙创建美好家园的行动自觉。
从“蜻蜓点水”到“深耕细作”。除“678清单”外,晾晒“成绩清单”,“每日一晾晒、每周一通报、半月一调度、一月一小结”,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精算“账务清单”,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发动村民先行投入人工、机械,完成后按标准予以奖补。
村庄蝶变焕发新颜
过往的马巷街道桐梓村,由于承担着厦门大部分废旧物品回收任务,村内各处角落的垃圾时常被堆得像个小山包,污水肆意在地上横流,散发出难以忍受的味道,“垃圾村”由此“名声在外”。彼时的桐梓,因为脏乱差,部分居民甚至不愿意住村里。
蝶变从去年4月19日开始,在入选首批9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专项行动后,桐梓村迎来了“华丽转身”。桐梓社区党委书记朱尧兵兴奋地说:“门前街口堆积如山的垃圾被清扫一空,空间变得开阔整洁;铁皮房、鸡舍鸭舍等乱搭乱建被拆除,颜值变得美观而清晰可见”。
在集中大规模清理仅垃圾就运走了250吨、投工投劳达2100余人次后,曾经的“垃圾村”,一跃成为现在的村容村貌整治示范村,新圩镇、大嶝街道、香山街道等镇街社区纷纷组织前来观摩,学习整治成果。
更重要的是,看着家乡的可喜变化,曾经搬走的居民回来了。“住在桐梓社区四十几年了,从来没有看过村庄这么干净整洁,空气也变清新了……”家住桐梓社区的朱晓艳说。
经历美丽蝶变、人居巨变的,远不止桐梓一个村。
走进许厝村,入眼处,是大片清洁干净、整治有序、宜居舒适的公共区域;房前屋后,满眼绿意盎然的“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赢得了市区观摩团成员的交口称赞。“这条小巷原来家家户户都养牛,每次经过都要紧紧捂住鼻子,我们共策划生成6个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新增规划停车位200余个,增加休憩点位10余个,现在整条街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房前屋后结出‘幸福果’……”
走进黄厝村,通过打造美丽庭院、小公园、小广场、微景观等共42处,村庄“颜值”急剧提升,吸引近百户居民返乡创业生活,已有32家艺术家工作室相继入驻,实现了自然与文创产业发展“双赢”。
大宅社区、黄厝村、大帽山社区,3个精品村实现“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许厝村、面前埔村、金柄村,3个房前屋后整治示范村,变得更美更靓。微景观、高颜值、高品质,正成为翔安区村庄人居环境的代名词。
“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横流、无乱堆乱放杂物、无乱搭乱建、无乱贴乱画、无畜禽乱跑”,现在走入翔安的村庄,触眼可见社区环境干净、整洁、有序、宜居,目之所及、焕然一新。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分批次系统完成全区83个村居人居环境整治后,累计清理积存垃圾4.6万处,拆除无功能建筑、违章搭建7300余处,清出空地4800余亩,划出停车位约6300个,打通道路、巷道34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整治成效显著。”
从脏乱无序到乡村蝶变。人居环境系统整治提升了群众幸福感,也为产业发展赢得了空间,为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创新推动基层治理
整治自己的家门口环境,还能获得信用贷款,将“和美家园积分”变成实实在在的金融资产,这样的新鲜事,就发生在翔安。
马巷街道桐梓社区的朱先生就是这项创举的第一个受益者,不久前,他得到了厦门农商银行提供的一笔贷款20万元,“原来和美家园的积分真的可以换成钱,眼下我家里装修正急需用钱,这笔贷款可真帮了我的大忙!”
“积分+金融”,改善了居住环境,还让居民换得了实在的福利。这样的创新机制还有不少,村民的志愿活动、孝老爱亲、卫生保洁等行为,都可以换算成积分,兑换成日用商品,“和美家园积分制”通过正面激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
房前屋后整治,怎么让群众从“一旁看”到“一起干”?翔安区通过“红黑榜单”形式,奖励先进、激励后进,“自行处理、自行整理、自行管理”,清理乱堆乱放2.1万余处。
和美乡村,如何界定?推广“三和四美”负面清单制,制定“和美乡村”村规民约负面清单,反面约束群众违反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庭院美、村庄美、田园美、环境美的行为。
整治成果,如何巩固?推行惠民项目机制,将整治清理出来的空间迅速建设停车场、小公园、小绿地、小菜地等小项目,有效防止返潮,群众看到成效,更加支持整治工作。目前,共清理腾出空地4800余亩,新划定停车位约6300个,已落实26个惠民项目。同时推行固废“大市政”治理,以区属国企为主体,全面完成存量固体废弃物的集中处置消纳,将市政日常环卫保洁范围扩大到全村公共场所,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效保持。
所需劳力,如何解决?创新提出“投工投劳,以奖代补”机制,鼓励村民自主参与村庄清洁与建设,记投入人工和机械,经现场考察评定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不同等级按不同比例给予资金补助。参与投工投劳群众有85000多人次,投入机械17000台班,产生费用比传统的“工程化、项目化”整治经费减少约80%资金投入,用小资金撬动大成效。
从“临时突击”,到“久久为功”。 创新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从更深层次推动了基层治理,助力打造和谐美丽家园。
富民强村提质增效
傍晚休闲时分,新圩社区居民喜欢到附近的“口袋公园”纳凉休闲,充分利用村容村貌整治腾退的边角地、闲杂地块,社区改造5处“口袋公园”,让居民们多了一些好去处。孩子们也有好消息,太空航天主题儿童公园正谋划中。
“绿树成荫、道路整洁、车辆有序停放……城中村治理后,变化太大了,社区越来越美,我们住在这里真的很舒心。”走进新圩社区,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幅恬静宜居的画面。
党建富民强村,人居环境整治,给环境带来了灵气,也给乡村带来了人气,更为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业态发展带来了空间基础。
通过整治,全区共清理出约4800亩的用地,主要用于停车场、摊规点、“五个美丽”建设、以及正在策划相应的产业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为乡村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黄厝村,保留原始风貌,集中收储老宅40间,吸引了32家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形成一二三产艺术联动,年产值达1000万元,成为乡村振兴精品村。
面前埔村打造的七彩田园项目、庄家宝农业合作社,大宅社区以火龙果撬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文旅”,助力一批富美乡村迅速走上致富路。
绘就“美”的画卷,厚植生态环境底色;保持“进”的态势,凸显产业项目亮色;构建“融”的格局,彰显民生共享特色。据统计,近年来全区乡村振兴精品村、示范村共接待游客超410万人次,带活了人气、带动了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更多更好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生态“颜值”变经济“价值”,绿水青山成致富“靠山”。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不断增强的百姓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从集中整治到常态保持的人居环境治理翔安模式,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最好的落地、最生动的实践。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