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扶风县认真落实中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大力实施“百村净化、十村示范”工程,聚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探索提炼“434”工作法,不断补齐工作短板,以“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为目标,打造试点示范,加快推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和美扶风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是宝鸡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全县辖7镇、1个街道,116个行政村(农村社区),6个城市社区,面积72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3.38万。现有耕地面积47.1万亩,粮食面积68万亩,年产27万吨,果树面积12.3万亩,年产15万吨。先后荣获全国“旅游百强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陕西省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县称号等荣誉称号。
坚持“4个全面” 擦亮乡村底色
一是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接续实施“百村净化、十村示范”工程,制定下发《扶风县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暨生态环境问题地毯式排查“百日行动”实施方案》,及时组织召开全县人居环境百日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各镇街严格实行“八清一改”要求,把重点放在“三堆四乱”的整治上,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启动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共清理生活垃圾928吨;清理河塘沟渠192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95吨;清理杂草136公里;投工投劳7000多人次;出动机械489台。
二是全面开展农村“三拆”专项整治工作。以“拆临拆违拆旧”为抓手,集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行动,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实行周调度、月督办制度,强力推进工作落实,掀起了一场掘进攻坚的环境整治行动,为乡村风貌提质“干净整洁”行动按下了“加速键”。全县集中摸排“三拆”1374处,已拆除临时建筑物375处、违章建筑及违规广告128处、废旧危房(含田间看护房、废弃猪栏、露天厕所及残垣断壁)875处,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8500余人次,已全面完成“三拆”专项整治工作任务。
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优化生活垃圾设施设备配备,巩固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社会化服务机制,依托冀东水泥扶风公司的有利资源,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焚烧项目,在全县建成垃圾收集转运站116个,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对全县生活垃圾统一集中处理,有效解决了垃圾无处去的问题。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开展黑臭水体排查,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8套,铺设管网132.8千米,污水处理率65%,实现了8个镇(街)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达到54%,管控村达到46%。
用好“3项措施” 稳推“厕所革命”
一是夯实三级责任强保障。制定下发《扶风县2023年农村改厕工作实施方案》,逐级分解工作任务和目标措施,全面夯实县镇村三级责任。具体由农业农村局负责统筹协调、技术指导、检查验收和资金落实;镇街负责任务落实、项目建设;村组负责宣传动员、协调监督。
二是强化政策宣传多引导。镇街干部包干到户、实地上门,深入沟通交流改厕的好处,宣传普及相关政策,当好政策的“讲解员”。同时,利用村大喇叭、微信群、宣传彩页等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卫生与健康、除害防病知识,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改厕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的先决条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投工投劳,实现“建一座、成一座,成一座、用一座”当好自家户厕的“管理员”。
三是发挥示范引领带头干。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率先改厕,组织周边群众现场参观“样板”厕所,让群众看到效果、转变思想、激发积极性,真正让群众放心改,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营造厕所革命良好工作氛围。截至目前,全县现已完成改厕1482座,其中完成整村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344座,完成率74%,位居全市第二。
探索“4个机制” 巩固整治成效
一是建立三级包抓机制。全面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部门单位包村制度,构建起“县、镇、村”环境整治立体网格,紧盯年初确定的工作任务,指导各村谋划上报本年度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计划和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清单,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全域提升。
二是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以实施拆违拆临拆废百日攻坚行动、镇区环境综合整治百日集中行动为抓手,坚持“一月一暗访、两月一观摩、一季一排名”,通过流动观摩、现场点评、打分排名等形式,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是建立内生动力机制。对已纳入环境整治的村规民约进一步完善,并实行“积分制”管理,根据环境保洁积分情况对农户给予激励。同时,把基层党组织活动与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有机结合,通过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党建+环境”工作模式。
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村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对推动落实不力的村补助资金减半,对连续两次排名后3位的镇(街)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形成互学互比、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