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抓科技人才“带”领,靶向破题引才难。与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集成技术示范,新建品种研发基地及中试基地等科研示范基地2000余亩,柔性聘请专家人才39人。建立科技兴村在线咨询平台,组建353名专家人才开展线上技术服务,成立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曾先富为团长的12位省市专家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开展线下智力服务,解决技术难题。
二是抓乡贤人才“带”强,靶向破题育才难。着力将“老农户”培养成“农创客”,实施“简阳农匠”培育行动,聘请川农大专家参与制定完善简阳农匠评价指标体系。深化“传帮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精英、乡村专业人才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400余人(次),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个(国家级示范社3家,简阳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7家,示范合作社5家),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
三是抓产业人才“带”富,靶向破题成才难。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政策,对专业技术人才20 万元“安家费”,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简阳农匠”的,一次性给予最高 2 万元的奖励,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最高 5 万元/年奖励,鼓励产业人才回乡建设家乡。扶持乡土人才创办跨区域合作集体经济联盟公司3家,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散户”的经营模式,带领简阳100余家经营主体,1500多户农户共同增收,解决产业链上下游5000人就业,破解乡村“求贤”之渴。四是抓新农人才“带”动,靶向破题用才难。建立驻村干部与村“两委”干部“一对一”结对、联系党员致富带头人制度,发挥驻村干部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动作用,全市驻村干部领办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634个,争取各类项目资金8900余万元。健全完善“4+1”定向教育帮带机制,引导选调生整合自身资源优势,打造政策宣讲团、招商引资小组、志愿服务队等特色团队,先后策划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小学堂”“开学第一课”“反诈微课堂”等系列主题活动20余项150余场次,推介有效项目信息120余条,赋能乡村振兴。在重点村镇配备乡村振兴金融助理、乡村规划师等综合服务人才,推动金融服务、规划设计等人才资源下沉,乡村振兴人才基数大幅增加。